华西故事
华西坝传奇八:五大学聚华西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铁蹄所至,生民荡析,文物燔毁,战区的文化机关走了内迁的痛苦历程,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地处成都的华西协合大学,因蜀地险远,而得苟安。民族危难,中国中部、东部高校被迫西迁。为使友校不致停办,学子不致辍学,华西协合大学敞开了大门。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简称“金女大”),齐鲁大学,苏州东吴大学生物系,北平燕京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部分师生和护士专科校等,都先后迁来成都。华西坝汇集了文、理、法、农、医五个学科、60个专业,华西张凌高校长统筹安排,各校学生自由选课,承认学分,共用校园、校舍、实验室、教学医院和图书设备等,被为“五大学”。
五大学校长合影,(左至右)燕京大学代理校长梅贻宝、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长吴贻芳、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华西协合大学校长张凌高、齐鲁大学校长汤吉禾(1940年)
华西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四校联合毕业典礼(1943年)
华西协合大学、中央大学、齐鲁大学大学联合医院(1943年)
五大学时期的华西大学口腔病院门诊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五大学”时期,华西坝既有大厦又有大师,何其幸甚!陈寅恪、顾颉刚、钱穆、吴宓、吕叔湘、罗忠恕、梁思成、闻宥、张滌生、戚寿南、侯宝璋、陈志潜、魏时珍、张铨、刘承钊、史俊南、徐君伍……一大批知名教授、专家,因“五大学”联合办学、联合办医院而聚集于此,虽受聘于各校,实为“五大学”共有,加之李约瑟、海明威、艾格斯顿、甘戈理等国外专家学者时常受邀前来演讲,坝上群星灿烂、极一时之盛,中西风流,蜚声海外。华西坝成为抗战时期中国教育文化中心之一,因“全国校地之大,校园之美,全国无出其右者”,而被誉为“教育天堂”。
学生上课场景
教学楼前
各国旗帜下的演讲
走向课堂的学生
八年抗战,山河恸哭。蜀外烽火连天,川内救亡兴国。风云际会,五大学府共渡国难。在中华民族处于灾难深重的日子里,“五大学”师生,上下一心,共赴国难,度过重重困难,不仅没有中断高等教育事业,而且把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推向了前进,培养了大批的专门人才,为全国的学术文化繁荣,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堪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