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华西故事

专题专栏

华西故事

二十世纪初的教学标本

    在中国口腔医学博物馆起源厅的教学展区,一个个形象逼真的泥塑教学标本映入眼帘,震撼着每一个参观者的心灵。

    二十世纪20、30年代的华西坝,照相技术虽已出现但造价昂贵且未广泛推广。为了记录一些具有教学意义或罕见的病例,林则先生找来了当时为庙里塑泥菩萨像的匠人们来做泥塑病例,留下了珍贵的一百六十余件泥塑病例。

9    5岁高龄的王翰章教授讲起来深有感触:“林则博士就找那塑菩萨像的人——那些人都是生活很苦的人,我们取好了模子,把这上下牙的、或者张嘴闭嘴的情况、解剖的情况做好,说该怎么做。病人就在这儿,让那些塑菩萨像的人按这个情况来做泥塑。要求不能够弄成等大人头,跟病人一模一样,做成小的泥塑不是件简单的事。每做一个我们给一个银元,在那时候是高薪了。所以我们那些泥塑全是宝贝,还上色,很漂亮,是真正的宝贝。”

    “有些病人的病例很有教学价值或者是稀有的病例,想要给它记录下来才会做成泥塑,并不是所有的病例都记录,做出来的都是很稀有的。这就是一个超前的视野和理念,如果说当初像林则他们这些没有这个理念,他不会做这个。这个病例太难得了,这怎么记下呢?就通过泥塑的方式记下了。我们现在,照相啊动态的什么都有。那时候我们做一蜡形就很不错了,现在看那蜡形还是很逼真的。”

    “以后我们就水平比较高了,有专门的蜡形科,做模型就好办了。他用什么呢?用石膏取模型,先把你脸上涂上凡士林,然后把石膏放上,一块一块的,最后对起。这一块,那一块,就对起。对起以后,他再用蜡再翻出阳模。现在看那蜡形还是很逼真的。我们每一个蜡形都有记录的,这病人姓什么叫什么,有一个卡片在旁边放着。我们有一个大楠木柜子,一拉开以后,是他的照片,有他的病历,一个卡片,还有一个照相,就跟现在搁病理的切片一样,拉开这抽屉,一个一个就在那儿放着。每个蜡形,都是一个病人。”

    时隔八十年,通过口述的历史,通过一个个泥塑的病历,我们看见老一辈华西人高瞻远瞩,我们看见华西坝上光阴流转,我们看见华西精神烁烁生辉。

(全文根据王翰章教授口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