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

博导

赵志河

微信图片_20200922113719.jpg

姓名:赵志河

职称:教授

所在学系:口腔正畸学系

研究生导师类别:博导/硕导

电子邮箱:zhaozhihe@vip.163.com;zhzhao@scu.edu.cn

办公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三段14号华西口腔医院口腔教学楼七楼

研究方向:牙颌面畸形矫治的生物力学

个人简介:

1987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正畸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副院长,国家卫生计生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际牙医师学院(ICD)院士(Fellow)。曾经担任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五届口腔正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口腔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口腔医学会理事、口腔正畸专委会委员。《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副总编,《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等核心期刊编委,SCI收录期刊《Interni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s》编委。 “国家级精品课程”及“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口腔正畸学》负责人,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口腔规划课程《口腔正畸学》第一主讲人,国家级规划教材《口腔正畸学》主编。从事正畸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儿童及成人疑难病例的正畸治疗。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口腔正畸“首席专家”,2016年入选“量力健康城杯·寻找成都的世界高度——打造城市医学名片”大型公益活动 “成都世界级名医”榜,2020年荣获第四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荣誉称号。

研究领域:

长期致力于口腔正畸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以牙颌面畸形矫治的生物力学为主研方向。

在基础研究方面,主持了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1项重点项目),在研课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71048)LncRNAs-miRNAs交互作用调控人脂肪干细胞成骨分化及其机制的研究(2018.01-2021.12),还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卫生部公益性行业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四川省科技厅基金等其它10余项科研项目。2016年负责主持研究的“加快牙移动提高正畸效率的基础探索和临床应用”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奖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负责主持研究的“口腔正畸牙移动生物力学机制基础及临床应用的系统化研究” 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3年负责主持研究的“多层次口腔正畸生物力学机制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3年主研参与的“颜面畸形现代综合治疗技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获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7年获得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科技创新人物”。

在临床研究方面,推动正畸临床发展建立了加速正畸牙移动的系统技术方案。依据国人牙体解剖数据,发明HXZ低摩擦新型自锁托槽矫治器,减小摩擦阻力提高牙移动效率,托槽高度比进口托槽降低20%,售价只有1/3,疗程缩短3月,已经产业化生产,体现医学科学技术自主原创转化的驱动导向。通过对植入安全区的研究,系统解决微种植钉临床应用的技术细节,发明了正畸微种植体植入定位装置提高了成功率。通过临床及Typodont研究,提出正畸治疗中转矩控制双尺寸托槽技术,发明了能提高转矩控制效率的“门形辅弓”,加强牙移动的转矩控制缩短疗程;建立体外牙周膜细胞三维培养及应力加载模型,发现加速牙移动潜在调控靶点;发明了脉冲电磁场牙齿正畸治疗仪,加速正畸牙移动。从系统化的基础研究、临床关键技术、正畸矫治器的发明,到成功转化并产业化生产,丰富了口腔正畸学基础及临床理论,建立了加速正畸牙移动的系统技术方案,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正畸关键产品;技术及产品涉及口腔医学、力学等,实现了多学科领域的技术跨越,是系统化集成创新;研究成果写入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得10余项专利,获得了国际认可及全国超过20家口腔正畸专科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应用,超过10万名患者直接获益,经济效益在医学领域突出,社会效益明显,对行业技术进步推动非常显著。参与了中华口腔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口腔正畸学部分的编写工作(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主编了《口腔正畸科诊疗与操作常规》(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1),建立了正畸矫治的“华西标准”。

论文/著作:

主(副)编专著9部,参编专著19部,其中包括主编《口腔正畸学》(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十二五”规划国家级数字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主编了《正畸治疗方案设计—基础、临床及实例》,主译了《正畸临床病例解析》(clincical cases in orthodontics)(ISBN:9787538182903)(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2),副主编了《口腔正畸学》(全国高等学校研究生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参编了《口腔正畸学》(第6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等著作。

在国内外一流杂志发表论文270余篇,被国际主要检索系统SCI收录1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80余篇,发表在Stem Cells、Biomaterials及专业国际顶级杂志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和Angle Orthodontists等杂志上。代表作:

1. Li Y, Zheng W, Liu JS, Wang J, Yang P, Li ML Zhihe Zhao,*. Expression of Osteoclastogenesis Inducers in a Tissue Model of Periodontal Ligament under Compression. J Dent Res 2011;90:115-120 (IF= 3.458) (JDR封面文章【Cover Story】),C级

2. Juan Li, Jun Wang, Yuanwen Zou, Yifan Zhang, Dan Long, Lei Lei, Lijun Tan, Rui Ye,Xuejin Wang, Zhihe Zhao,* The influence of delayed compressive stress on TGF-b1-induced chondr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rat BMSCs through Smad-dependent and Smad-independent pathways. Biomaterials(JCR 2011 IF: 7.882), 2012;33(33):8395-8405. C级

3. Lixing Zhao, Zhenrui Xu, Xing Wei, Zhihe Zhao*, Zhi Yang, Linkun Zhang, Juan Li, Tian Tang. Effect of placement angle on the stability of loaded titanium microscrews: A microcomputed tomographic and biomechanical analysis.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11;139:628-35. (IF=1.354) D级

4. Jing Dian, Yi Yating, Luo Wenjing, Yuan Quan, Wang Jun, Lachika Edward,Zhao Zhihe*, Zhao Hu*. Tissue Clearing and Its Application to Bone and Dental Tissues.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 2019;98(6):621–631.(四川大学B级, IF 5.125)

5. Xinqi Huang, Xiao Cen, Bo Zhang, Yuwei Liao, Zhenxing Zhao, Guanyin Zhu, Zhihe Zhao*, Jun Liu*. The roles of circRFWD2 and circINO80 during NELL‐1‐induced osteogenesis. J Cell Mol Med. 2019;23:8432–8441(IF= 5.228) E级

上一篇: 叶玲

下一篇: 林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