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华西故事

专题专栏

华西故事

聪明博学平和脱俗,低调奢华有内涵—我们知道的胡静同学

 

  2016212日,口腔医学系79级胡静同学匆匆走完了他短暂而充实的一生。学友的英年早逝,令人难以接受。我们震惊悲恸、感慨万千。正值年富力强当宏图大展之时,却将星陨落,苍天何其不公!痛失好友,开启思念的闸门,脑海里浮现当初与他相处的片鳞半爪,点点滴滴。
   虽然我们都是1979年进入四川医学院,但在华西坝的前五年本科阶段,医学系和口腔系没有多少交集。我们医学系多数同学与胡静初识是1984年开始读硕士时。那时研究生招生数量少,全校四个系共招70 来人,英语课分在两个班。其中一个混合班包括口腔、卫生和药学系及部分医学系学生。在混合班,胡静是最活跃的同学之一。经常积极回答问题,回答正确率高,不时在语调上搞点怪,再做鬼脸搞点笑。他的英语水平,在三十余同学中脱颖而出。教课的周八国老师鼓励大家学习,常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大加表扬,说你的水平可以出国了。胡静大概是被周老师第一批出国的。在外籍老师布朗太太的课堂的情景对话中,他一会儿去了华盛顿,一会儿去了洛杉矶,在那还处于封闭的时期,很是洋盘。在布朗太太组织的英语晚会(English Evening)上,我们班表演男生小合唱,唱美国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主题歌,他和周桥、王伟的小提琴伴奏相当出彩。还与周桥同学合作演奏了沧桑凄婉的老人河,琴声深沉而悠扬,极具感染力。
   胡静可谓其貌不扬,但五官端正、面容清秀。特别是一双有神的大眼睛,透着睿智和坚毅。虽然他没有高大威猛的体格,但行动敏捷。相识以后,他与我们很多医学系的同学迅速成为朋友。除了在课堂,他还时常混迹于我们医学系研究生位于校西楼的宿舍,一起侃大山聊学业人生、也一起搞笑打闹。他博学多才,涉猎广泛,有相当的文学功底,琴棋书画都有不凡造诣。他活泼风趣、谦逊内敛。通过不长的交往了解,我们都喜欢上这个性格平和、聪明睿智、富于人文修养,有主见有担当的新朋友。不少医84研究生班的同学也有幸由此成为他的终身好友。牟建钊等同学也经常出入于他在口腔系研究生楼的宿舍,一起在二伙食堂吃饭,偶尔也大学路小餐馆打牙祭改善伙食,席 间无话不谈。他常常谈起他周围的同学和老师。每当谈起别人的强处,他都是羡慕敬佩,从无妒忌。有趣的是,胡静常常把牟同学做为模拟学生,给他讲解他颌面外科的天书,陪他练习讲课,弄得他似懂非懂,昏昏欲睡。他也对同学的课题关心备至。牟同学做分析肠道的厌氧菌群的课题,需要利用全华西唯一的位于口腔医院的厌氧手套箱。他积极奔走于口腔实验室联系,为牟同学成功完成课题创造了条件。
   硕士毕业以后,我们留校工作、继续攻博或相继出国。他作为王大章教授的高足,迅速成为了青年骨干医生教师。他做手术又快又好,赢得胡一刀的美誉,在病人中广为传播。科研上也在同侪中脱颖而出。这完全是意料中的,我们由衷地为他高兴。胡静还为牟父做了面部黑痣切除术,做得很漂亮,给老人留下深刻印象。现年87岁高龄的他清楚仍记得做手术的小胡医生,但老人家并不知道胡静当时已是有名的胡一刀了。他初堕爱河时,悄悄找到已有成功经验的牟建钊做参谋,远远地躲在口腔医院门口打望,看他那位心仪的学妹款款经过。最后他老兄成功抱得美人归,那位温婉美丽的学妹成了他的贤内助。自此开始,他们比翼齐飞,取得傲人的成就,双双成为华西口腔医院的顶梁柱。牟同学唯一当特务盯梢的经历,得益于胡静的充分信任。牟同学也从胡静那里得到不少帮助。在他应约为《大众医学》写科普文章气管异物的抢救时,胡静为文章配上了精美细致的插图,令文章图文并茂,大大提高可读性。牟同学出国时,他赠送的礼物是他的一幅精美的彩色国画。牟同学在八十年代末期风波后不久出国,胡静给他发出国际信件,介绍国内形势并关照好友度过难关。这冒着相当风险的行动,反映他们的深厚友谊,更反映胡静敢于担当的勇敢性格。
   后来的交集,发生在他 99年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 结识过去不相识的医7984的女同学邓小英和她老公。在异国碰上华西校友,他们非常高兴并很快成了好朋友。在邓同学夫妇的帮助下,他迅速适应了环境。因为是公派,钱不多,他找了简陋的房子安顿下来。第一个周末邓小英和她老公开车带他去当时匹兹堡唯一的中国店买菜,他看见那么多国人拥挤在那里买并不新鲜的蔬菜大为不解,这些跟猪草一样的菜还有这么多人抢? 不过出于无奈,他也很快加入抢购这些猪草。他也克服了其它种种不适应,比如麦片加牛奶的早餐,还有他特别不喜欢的奶酪的味道。他自己做饭,带饭上班。每天他用一个塑料袋装着饭盒拎着上班。他那拎着袋子一甩一甩地往位于山上牙科学院翩然前行,特别有喜感,俨然为匹大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这种不拘外表的个性,也表现在他从不注重穿着上,与他的学生回忆到他穿着有破洞的体恤衫上班相符。这不仅是他低调朴素的生活风格的体现,也侧面反映他不以外表博取别人好感的内在自信。
   相处熟悉后,她就开始暴露幽默搞怪的特性。有一次,他告诉邓小英,刚给牟建钊打过电话,专门提到了她,但牟同学说不认识她,还坚决否认医79有这个人。他一边说一边用怀疑的目光盯着她,模样极其严肃认真,仿佛大侦探波罗在提审嫌犯,令邓同学哭笑不得。不过,他一有机会就给邓同学发福利。作为公派留学人员,他有领事馆定期送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他经常拿去给邓同学他们分享。在那海外中文网络媒体尚不发达的时期,这无异于送来宝贵的精神食粮。有一次他去DC他坐灰狗巴士去首都华盛顿DC穷旅游,在刚到美国首都华盛顿DC不久的林勇同学租住的公寓里睡了两晚地铺,返回匹兹堡给邓同学带了一袋郫县豆瓣,说是林同学送给他们的礼物。其实那是林同学送给他本人的。国内华西的客人访美路过匹兹堡,他会主动邀请在他的寒舍歇脚。这些小事,无不体现他处世的热情细心和善解人意。他去DC时,与林同学有过屈膝长谈。他坚定而平和地说,中国人搞医学还是该在中国。没有豪言壮语,但对国家和自己非常有信心。在那个大家都想竭力留在海外的背景下,他显得特别有主见。后来他在国内的成功,证实了他认识和决定完全正确。
   胡静工作上特别踏实较真,总是抓紧一切机会认真学习科研和观摩手术。后来他学成归国,迅速取得了骄人成就,建立了学术地位,成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以及口腔颌面外科的翘楚和旗帜性人物。这与他认真严谨、踏实苦干的作风密不可分。胡兄名静,名如其人。在当今浮躁的社会环境中,他淡薄名利,宁静致远,潜心医学和学术,并在临床和科研方面取得斐然成就,难能可贵。
   他的离去,使中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口腔外科专家和出类拔萃的顶级学者,我们失去了一位十分投缘的好朋友好哥们。他创建的口腔颌面外科专业,惠及广大人民,当在华西校史留下一笔。他对医学事业、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的贡献,彪炳日月,值得铭记。作为他的好友,我们祝愿他的在天之灵平静安息,相信天堂里从此会充满他的笑声和琴声。

作者:四川医学院口腔医学系79级牟建钊、邓小英、林勇
2016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