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华西故事

专题专栏

华西故事

青春岛的锅庄舞

1942年年终,在抗战流亡的艰难岁月里,寒假很短,同学们也很少离开。寒冷的冬季,只有躲在屋内看书,我的上铺住的沈元津同学,他是北京育英中学老校友,当时已是齐鲁大学医学院六年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医院内实习。他性格开朗,为人忠厚而幽默,人们都叫他“沈小孩”。一天,他从医院回来,见我一个人在看书,他说:你不是打工就是看书,今天跟我去玩,轻松轻松。我问他:到那儿去?他说:别问,到那儿就知道了。

我俩走到华西坝道璞路旁赫斐院前,已经有一些人在那里等着了。道璞路,就是后来的华西坝校中路,是纪念苏道璞而得名。苏道璞(Stubbs,c.m.)英国人,理学院教授,华西协合大学副校长,此路命名为纪念他。

赫斐院(Hart College)是一座非常精美的建筑,歇山顶、斗拱飞檐、中附塔楼,大楼内有数学、物理学的教室、实验室,楼上有大、小两个礼拜堂,为每星期日上午基督教会作礼拜的场所。届时前20分钟即开始由钟楼传出有节奏的钟声,这是当年华西坝的常规活动。

我倆走到了这座楼的门前,沈元津对那些同学说:我带来一位新朋友,北京人,我的屋友,希望你们喜欢他。他们都表示很欢迎,不一会儿,大约集聚了30来人。一位万姓同学说:走吧!大家说说笑笑的往华西后坝走,穿过华西协合高级中学校园,又过一个奶牛场,离开了华西后坝,走上农田小路。这是我首次走进成都郊区的田间小路,和北方农村的景象完全不同,远看一丛丛竹林围着不同大小的农舍,弯弯曲曲的小溪,潺潺的流水,网状的灌溉系统,太奇妙、太美了。

我们来到了一个有20余米宽的水坝,急湍的水漫过了它,形成落差约3米高的瀑布,银色的水幕垂入一个宽大的池塘内,流淌的水顺着弯弯曲曲的河渠流向远方。池塘与河渠之间形成了一个约有五六个篮球场大的半岛,平整的草坪,在岸边围着低矮的灌木,中部有几棵笔直的棕榈树和两棵高大的乔木,是一个很幽美的地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华西后坝“青春岛”。

我和他们来到这个幽美的地方,大家放开嗓子唱呀、跳呀,跳的是“锅庄”舞,藏族和羌族劳动时常跳的集体舞。是他们1942年暑假去四川边区服务团学来的。距离那里约两里许,有一座大庄园,四位女同学从那里借来一口锅、还有柴、米、青菜和一竹蓝碗筷。在已有灶坑上煮了一大锅菜粥,这就是那天的午餐。后来芮陶庵先生也来了,和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他的中国话说的不错,他也会唱这些歌和跳“锅庄”。

大约午后四点多钟了,大家边走边唱的回到学校。

元津对我说:他们都是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和华西协合大学的高年级学生,其中医学院和牙学院的学生较多。他们是在暑假时参加“边疆服务团”相识的。回来后,一些志同道合的五大学同学组织了一个以助人为乐、坦诚待人、服务人群、以公益服务为宗旨的团体,名为Champanzee(猿人),中文为野猿队。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见多识广,皆有服务于人群的愿望。由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1945级研究生万庆恩、华西协合大学学生会主席牙学院1945届学生胡乐义、金陵大学农经系学生魏国声和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1945级学生王传恩四人为召集人,邀请顾颉刚教授、蒋翼振会长、华琴声女士为顾问。

华琴声,女,英国人,时已50余岁,任医牙学院英语教师,一人同一中国保姆居于广益学舍一个小院内,为人忠厚、善良,很易与学生相处。其院中有一草坪,一棵老桑树和一头奶羊。学生常借用她的草坪集会,野猿队亦是如此。又加上她是我们班的英语教师,逐渐我和她熟识起来,成为忘年之交的朋友。 

 

本文根据王翰章教授自传《翰墨荃馨——一个医生的历程》(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0~123)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