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华西故事

专题专栏

华西故事

华西坝之初印象

1942115日,我结束了近一个半月的行程,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向往的地方。

初冬的成都,是湿冷湿冷的。

雇了一辆黄包车,拉车的人,约50多岁,瘦小身材,赤足草鞋,身着粗布蓝衫,腰扎布带,头缠白布巾,拉起车来有如跳草裙舞,我不忍坐上去,跟着他后面走,东绕西绕,出了老南门,不远就上了古时诸葛亮送费祎出史东吴分手时的“万里桥”。桥头北侧立有一石碑,上刻“万里桥”三个大字,刻有小字为碑文。桥为7孔石拱形,湍急的江水,震耳欲聋的波涛,穿桥而过。江岸两侧皆为木楼。木楼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水中,由众多高高的木柱支撑着。桥头北岸西侧为一高耸木楼,其匾额上书“枕江楼”,想必是座酒楼。桥头南岸西侧,亦是一木楼,其匾额为“长安市”,屋内挂满了腊肉,是一餐馆。我见到这些独特的景色,感到真是迷人。

过桥左转沿东巷子到小天竺街找到了华西协合大学广益学舍内的齐鲁大学。齐鲁大学迁至成都小天竺街76号,即华西协合大学广益学舍内。

当时从黉门街口至南台寺这条东西向狭长的小街名小天竺街,因曾有一天竺庙而得名,近华西坝段,路的两侧多为茅草屋,内有小吃店、茶铺、成衣店、邮局、银行……,还有一座小道观,很小,只有一间房,门前一口水井,一名道士。华西协合大学校门位于这条小街的中部。

齐鲁大学于1938年迁至成都,校舍选址于华西协合大学广益学舍内,梅林与果园之间,修建成一座U形院落平房,为木、竹结构,南侧是教室和办公室、教务处;北侧是男生宿舍;中间部分为男生食堂。

经过了几天的忙碌,我办完一切入学手续。在一个星期一的上午随着同学们去上在华西坝的第一堂课。

当我迈进华西协合大学校门时,感到十分惊异,那些歇山式大屋顶的教学楼,都附有各式塔楼,青砖灰瓦、斗拱飞檐,甚是好看。尤以进校门右侧的事务所,前廊的几根大圆柱子,穿斗式梁架,歇山顶中部脊背上的一排窗户形成复檐,房顶上左右对称的老虎窗和精巧的烟囱,整体的造型,可以说是美不胜收。

我穿行于翠竹和高大的楠木树之间,跨小溪、寻曲径,来到华西坝标志性建筑的钟楼前,华西坝钟楼位于校园中轴线的南端。正对一条小渠,此即校园最初设计的中轴线。跨小渠有两座小拱桥,以接通两侧的路。钟楼右侧为生物楼,左侧为化学楼,两楼之间隔着小渠遥遥相对。两楼前皆由花木构成小小花园,回观此景,甚是宜人。

我随着同学走进生物楼阶梯教室,听张奎教授讲无脊椎生物学。当时医学生的生物学课程有三部分:无脊椎生物学、有脊椎生物学和比较解剖学。生物学的主要内容有一部分我已经学过,所以感到不难。授课教师都是著名的教授,如:张奎教授、刘承钊教授、张明俊教授、雍可昌教授。后来我还在生物楼学了生物化学课,主要内容是脂肪、蛋白、碳水化合物和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分子生物学是难点。张玉钿教授讲授脂肪、蛋白、碳水化合物,张子圣教授讲授分子生物学。

 在化学楼,我先后在那里学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总称之为分析化学。又学了有机化学,由薛愚教授讲,他是齐鲁大学药学系主任,为我国著名的化学专家。化学楼内有理学院图书馆和一间科学电影放映室。每周放映两次科教影片,由金陵大学电化教育系负责,该系主任为孙明经教授,后来他是北京电影学院著名教授。化学楼图书馆和电化放映室,是我常去的地方,我从那里学了不少知识。

随着钟楼的报时钟声,下课了,我和同学们一起往回走。路上来来往往、三五成群的男女学生。都是手抱着或腋下夹着书和笔记本。他们说说笑笑,操着不同地方口音:上海话、广东话、四川话、北京话……,还有才学来的几句成都话,互相取笑。这是抗日时期华西坝五大学联合办学时期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本文根据王翰章教授自传《翰墨荃馨——一个医生的历程》(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7~117)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