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规章制度 >>学校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

四川大学本科实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四川大学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实施纲要

    为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实施党中央“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新八字方针,实现四川大学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决定启动和实施以“四大工程、十二项计划”为主要内容的四川大学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

 

第一部分  四川大学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概况

 

一、四川大学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在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分类指导、个性培养、注重创新、国际接轨”的培养原则,全面实施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手段和措施,进一步提高四川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

    实施四川大学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一要紧密结合学校要建成一流大学的定位,确保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二要进一步实行“人性化管理、个性化教育、国际化培养”的新型人才培养管理模式;三要充分发挥我校综合性大学的潜力与特色优势,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式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左右的建设,逐步形成以突出综合大学优势、实施本科教育国际化、强化大学生科研训练、培养多层次创新人才为亮点的四川大学本科办学特色,力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位居国内高校前列,综合指标排名进入全国高校前10名,具有显示度的若干建设指标有重大突破性进展。其中,要努力实现国家级精品课程20门,国家级规划教材60部,国家级优秀教材30部,国家级教学名师10名,全国排名前20%专业20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国家级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4个等建设目标。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五年左右建设,进入全国排名前5位的专业数达到10%,进入全国排名前20%的专业数达到80%。在第三个五年结束时,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要进入世界高校300强。

 

二、四川大学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的基本内容

    为了实现四川大学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坚持“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岗位”的教育教学质量观,以培养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式发展为宗旨,以“四大途径”为切入点,以“四个到位”为保证,实施如下“四大工程、十二项计划”:

1.教学管理体制创新工程

1)校院教学管理体制创新计划

2)教师教学激励机制构建计划

3)学分制运行体系完善计划

2.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工程

4)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计划

5)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创新计划

6)专业结构调整改革计划

3.教学内容方式改革工程:

7)精品课程与精品教材建设计划

8)公共基础课程综合改革计划

9)实践教学改革计划

4.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工程:

10)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建设计划

11)优良教风学风建设计划

12)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计划

 

第二部分  四川大学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实施要点

 

一、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办学水平的新突破

(一)发挥综合大学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发挥综合性大学办学优势,充分体现历史名校的人文精神。

    在全校进一步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定期举办“四川大学教育创新大讲坛”,切实形成全员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

    依托百年名校长期积淀的文化氛围,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进一步突出对我校各类学生特别是自然科学、工程与应用技术和医学类专业学生的人文教育,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学生的科学教育。

    充分发挥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按照“精选课程、集成内容、建设精品、团队教学”的要求,在《中华文化》等学校平台课程建设中实行主讲教师负责制,整合全校优质教师资源,并以此为样板,努力建设一批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

    进一步落实博士生导师、“214人才”一层次岗位教师和学校领导素质教育讲座制度,大力加强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外经典原典的研读工作,试行中外经典原典研修学分制。

2.全面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构建全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按照“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积极推进学科深度融合”的要求,学校将在三年内对全校所有本科专业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全面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构建全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中,学校按照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与应用技术、医学四大类对本科人才培养实行分类指导。通过设置类别平台课程拓宽学生专业口径,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均须在学校平台课程(即国家和学校公共课程)外设置类别平台课程。

    在类别平台课程设置中,要根据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与应用技术、医学专业大类的具体情况,按照一级学科开设必要的共同核心课程的基本思路,设置若干组大类平台课程;同时,各学院要面向本学院所有专业开设一定比例的学院平台课程。

    各学院要充分利用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等综合优势,克服相当一部分专业原有教学计划中存在的综合性大学特色反映不足、学科划分范围过窄、专业课程设置过细、必修课程设置过多等不足,制订全新的教学计划。

3.注重学校的综合办学效益,大力推进“按类招生”。

    有条件的学院要按学院或学科门类(一级学科或相近专业组成的专业类)招生。前期(12年)按学院或学科门类打通培养,后期按专业进行培养。2005年按类招生的学院力争达到1/3以上,2006年基本实现全部学院按类招生。

4.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集成优势,创新和丰富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探索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医学八年一贯制教育。要按照“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借鉴国外医学教育经验和重点体现我校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形成具有四川大学特点的医学“八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探索医学学生从二年级非医学在校生中考核选拔制度,推动其它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在法学、新闻学等专业和经济、管理、数学、外语类专业中,要探索从非本专业在校生中考核选拔学生的“2+2”或“1+3”模式,积极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

5.有效整合学校办学资源,切实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造工作。

    要按照“稳定、改造、交叉、提升”的原则进行现有本科专业结构性调整,使学校本科专业总数稳定在130个左右,提高学校整体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准。

    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学校建设50个校级重点和特色专业。其中,要建成在西部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专业30个,全国排名前20%专业20个,在国内外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专业15个。

6.完善专业建设评估工作制度,建立专业建设奖惩与退出机制。

    根据社会发展、人才市场和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学校实行三年一轮专业建设评估工作制度和专业建设奖惩与退出机制。

    对于在本科专业建设评估中排名前10%的专业,要给予大力扶持并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对于本科专业建设评估中排名后10%的专业,要按照社会发展要求,及时进行整顿、改进和建设,适当压缩招生规模,或实行隔年招生。对于本科专业建设评估中排名后5%的专业,要采用“关、停、并、转、联”等方式进行调整。

(二)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增强人才国际竞争力

7.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努力扩大本科教育国际合作范围。

    继续搞好与美国华盛顿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的本科人才国际联合培养工作。进一步加大与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哈佛燕京学社、富布赖特基金等国际性教育和科研组织在本科教育管理、人才培养、教师进修等方面的合作力度。

    全面总结四川大学华盛顿大学联合办学经验并加以推广,积极支持学生成建制到国外著名大学学习。

    在互派学生学习的基础上,要积极吸引更多的国外留学生到我校来学习自然科学、中华文化的课程和专业,促进我校学生中西文化的直接交流与国际视野和思维的拓展。

    在三至五年内,学生出国学习人数达到800-2000人,与国外著名高校开展本科人才培养合作的学院达到10-12个,接收国外及港澳台留学生达1000人以上。

8.通过与国外著名大学的“零距离”接触,提高人才国际化培养水平。

    在教育教学理念、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各学院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大学经验。

    在新一轮专业教学计划制订中,各专业须以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某一所著名大学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教学计划为参照。在专业教学计划的附件中,要包括国外该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国内排名前20%的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我校该专业教学计划的对比分析以及我校特色等内容。

9.采用项目管理制度和学分互认制度,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新模式。

    要在现有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各学院至少与国外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对口联合办学,探索“3+1”、“2+2” 或“1+2+1”等多种合作办学模式,促成我校更多的学院能尽快与国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教与学上的实质性接轨。

10.采取开设国际教育本土化课程等措施,促进教育国际化和国际教育本土化同步进行。

    学校要面向全校所有学生,积极组织国内外专家开设专门的国际教育本土化系列讲座课程,每年开设国际知识系列讲座20个以上。要通过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师与教学资源等有效措施,力争三至五年内每一个学院都有外籍教师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争取部分专业的学生在国内获得四川大学学士学位时,也能获得国际著名大学的学士学位。通过多种举措,大力推进国际教育本土化。

11.进一步推动双语教学,在人才培养手段和方式上逐步与国际接轨。

    采用双语课程1.5倍计算工作量、专项经费引进先进原版教材、以教师互派方式强化教师国外进修培训等措施,鼓励学院和教师积极开设双语课程,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上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

    在三至五年内,学校引进先进原版教材100套(本),在双语课程中建设精品课程20门。

(三)发挥科学研究和科研基地强势,形成人才培养新格局

12.大力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支持学生进入教师课题组和实验室。

    学校采用教师科研参与制和项目申报立项制(学校设立专项基金,教师为学生专门设立科研课题或学生申报课题接受教师指导)两种方式来加强对大学生的科研训练工作,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给予专项经费支持,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尤其是大学三年级学生直接进入教师科研课题组和实验室。

    各学院有科研经费和项目的教师、科研课题组、教研室和各级各类实验室、研究基地每年均应接收一定数量本科学生(主要是大学三年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工作。

13.发挥学校科学研究的资源优势,强化各级各类实验室和基地的人才培养功能。

    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建设成果,努力使各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成为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基地,促进科研资源为本科人才培养(毕业实习、科研训练、素质教育、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服务,实现本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

14.逐步建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与毕业论文(设计)有效结合机制。

    有科研课题的教师将子题目交与大学三年级本科生完成,学生完成的子题目中有阶段性成果和创新性成果,经学院和导师同意,作为毕业论文(设计)对待,经答辩通过,以毕业论文(设计)登录相应成绩和学分。

15.推广ENGR100科研训练课程经验,继续探索科研训练课程教学新方式。

    进一步贯彻本科生早期进入科研的教育改革思想,推广四川大学华盛顿大学联合班ENGR100科研训练课程经验,提升本科拔尖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

    要制定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我校本科学生从一、二年级开始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通过E-mail、录像及视频报告会等多种方式,与国内外知名大学本科生同步开展科研课题研究。

16.全面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组织、考评和管理工作。

    学生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要纳入院、系或教研室、实验室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计划并由学校进行专门的考评。

    学校设立“四川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专项奖学金”,定期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优秀成果和指导教师进行评奖,并向获奖者颁发奖金与证书。

    学生科研训练的指导教师的工作计入其教学工作量。学生的成果作为毕业论文的,其导师的工作量按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计算。

17.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将科技开发、社会服务与医疗实践课题引入教学活动。

    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活动,尤其支持教师将科技开发、社会服务与医疗实践课题引入本科教学活动。

    各学院提供给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中,来自教师科研项目的选题不得低于80%,工程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要达到80%以上。

    鼓励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积极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或技能性实验应占实验项目总数80%以上。

(四)采取系列特殊举措,实现多层次人才培养

18.继续完善《四川大学创新人才综合培养计划》,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校、院两级管理体制。

    学校建立四川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管理委员会,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管理新机制。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主要负责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组织工作,学院重点抓好日常教学及管理工作。

    学校采用在招生规模确定、经费分配、教改立项等方面给予倾斜等措施,积极鼓励每个学院在三至五年内单独开办或与其他学院合办至少一个创新人才培养班。

19.实行“四川大学创新人才综合培养计划”滚动进入和定期分流制。

    高考成绩优秀、经学校选拔的优秀新生可以直接进入“四川大学创新人才综合培养计划”。

    在定期分流的基础上,第一、二学年本专业学业成绩排名前3%的学生,可取得滚动进入“四川大学创新人才综合培养计划”的资格。

20.重视和加强各级各类基地班建设,拓宽拔尖人才培养途径。

    在继续加强现有国家级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基础上,着力于省级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重点培育并积极争取经济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尽早成为国家级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

    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利用我校的多学科优势,认真研究、制定和实施各类基地班建设和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和拓宽各级各类基地班建设途径,实施基地班尖子人才综合培养。

21.以大学英语综合改革为龙头和重点,带动公共基础课全面综合改革。

    要认真研究和利用我校作为全国大学外语改革试点和牵头单位及师资力量优势,研制“四川大学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按照因材施教、突出能力的要求,从2004年秋季开始全面推进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改革,并由此带动大学数学等公共基础课全面综合改革。

22.积极探索探究式教学方式,突出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训练。

    努力改变以教师、教材和教室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式,构造以促进知识创新和能力培养为主导目标、以问题探讨和研究为主要方式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三至五年内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的课程要占全校课程总数的20%以上。

23.加大双语教学试点班的开办力度,多渠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现有的经济和管理类部分专业双语教学试点班的基础上,要认真总结双语教学试点班的经验并进行推广,在更多的学院和专业开办双语教学试点班,学校在招生规模和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开办学院以大力支持。

24.进一步完善学分制、主辅修制度和双学位制度。

    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综合性大学的氛围里,按照自己的志向、特长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进行自我设计、自主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进一步拓宽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渠道并扩大受益面,要继续深化和完善以选课制、导师制为主要特征的学分制改革,扩大选修课程比例,完善主辅修制度和双学位制度。

 

二、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全面落实“四个到位”

()加大教学管理投入力度,实现本科教学投入到位

25.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培育国家级教学名师。

    坚决贯彻落实教授上本科课程的要求,积极鼓励院士、“214人才计划”的一、二层次人才等高水平教师积极承担本科教学和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注重在精品课程主讲教授中培育教学名师,在三至五年内培养并奖励国家级教学名师10名左右。

26.根据本科教学需要,确保用于日常教学运行的基本运行经费。

    学校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经费应达到或超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要求。

    学校本科教学日常运行“四项”经费(教学业务费、教学设备维修费、体育维持费和教学差旅费)不低于每年学校本科学费收入总额的25%

27.严格执行教师本科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实行“基本工资+岗位津贴+贡献津贴”分配制度。

    实行教学工作贡献津贴制度,制订与学分制配套的以标准人学分为计量单位的本科教学津贴分配管理办法。所有岗位均应完成相应的本科教学工作量,教师保质超额完成的教学任务可获得教学工作贡献津贴。

    未完成本科教学岗位工作量的教师,按照未完成基本工作量处理,原则上不得参加岗位和职称评聘。

28.实行财务预算单列,加大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专项费的投入。

    各级精品课程、教学名师、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教学基地等专项建设项目应列入学校单项财务预算。

    对于其他有显示度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有重大创新性的改革以及优秀教学成果等,学校也列为专项预算,以便加大投入和重点支持。

29.按照“三级建设、两级管理”原则,加大精品课程建设投入力度。

    学校对精品课程建设实行“三级(国家级、省级、校级)建设、两级(学校、学院)管理”,力争三至五年内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精品课程50门、校级精品课程100门。

    要具体落实精品课程主讲教授负责制,实行精品课程建设经费资助制度,学院要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经费按1:1进行配套。

30.不断加大精品教材资助力度,努力提高教材建设管理水平。

    本着“优化选题、整合团队、突出特色”的要求,重点推出精品课程的精品教材、双语教学的精品教材、平台课程的精品教材和精品电子课件,专门设立教材建设专项经费,继续实行国家级立项教材经费配套制度。

    在三至五年内,学校建设120部精品教材、60部国家级规划教材、20门立体化教材、30部国家级或省部级优秀教材,学生使用的教材85%以上选用近三年正式出版教材。

(二)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实现本科教学管理到位

31.完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学校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学校建立教学指导委员会、本科教学质量督查和评估委员会、教材建设委员会、考试工作协调委员会等教学管理咨议机构,聘任教学督导员和学生教学联络员,协助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做好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

    要充分发挥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和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等职能部门在教学管理系统中的职能作用。教务处统筹组织、协调和安排全校教学工作,各学院必须完善系或教研室等教学基层组织和设立相应岗位专职负责教学管理工作。

32.切实履行引导、服务和监督职能,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要切实加强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与管理人员的考评工作,明确其引导、服务和监督三大职能。

    通过设立教务处处长信箱,公布各科室、各学院教学院长、教务人员电子信箱,开通教学投诉热线电话,实行教务处科长以上干部跟班教学联系制度、每月教学管理学生接待日制度、教学院长例会制度、每学期教务管理人员培训制度等措施,全面了解教学情况,加强教学信息反馈,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与服务水平。

33.进一步完善学院党政一把手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

    院长和书记是学院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主管教学的院长主持日常教学管理工作,院长助理(或教学秘书)协助教学院长进行学院教学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是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研究与咨询机构,系或教研室、实验室要有效发挥其教学基层组织的作用,学院可根据需要聘任教学督导员和学生教学联络员。

    院务会议讨论决定学院有关教学及管理的指导思想、政策、规划、重大改革举措等,每月至少一次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及时解决和处理本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34.积极研究教学管理的新问题,加强教学活动规范化组织和管理。

    要结合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学习的特点,按照教学班设立课程学习小组和课代表制以协助教师加强教学课堂纪律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班委会和党、团支部在班风、学风建设中的组织作用,定期举行专题讨论及学习经验交流会,促成良好班风学风的养成。

    学生要在学分制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订适合自己特点的个性化学习计划,进行合理的学习进度设计和安排,并对该学习计划每学年进行一次修订和完善。

    要严格实行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中的岗位责任制,继续推行试卷管理分级负责制、教考分离制、试卷分析制度、学校领导、机关部处和学院领导三级考试巡查制、公共基础课程交叉监考制等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

35.积极试行“四川大学教师本科教学规范考试”制度。

    凡是新入校教师,必须通过“四川大学教师本科教学规范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才具有担任本科教学工作的资格。非新入校教师在两年内未取得合格证书,原则上不得参加下一轮岗位和职称评聘。

36.切实发挥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干部在校风和学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要逐步建立各级教学管理干部、学生管理干部跟班制度和学生辅导员学生学习访谈制度。其中,学生辅导员每学年与专业学业成绩排名前80%的每一位学生进行至少一次不少于1个学时的专业学习访谈,每学期与专业学业成绩排名后20%的每一位学生进行至少一次不少于1个学时的专业学习访谈。

37.积极试行“四川大学本科学生学习规范考试”制度。

    每一个学生都要认真学习《四川大学本科学生学习基本要求》等有关规章制度,全面了解《四川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本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内容,参加并通过“四川大学本科学生学习规范考试”。

38.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完善学分制条件下教学运行机制。

    建立四川大学学分制学生注册中心,实行注册、缴费、选课、成绩登录与查询等一站式服务。三年内初步建成四川大学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网,使之成为精品课程、教学名师、重点教材培育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开放式服务平台。

()调动教、学、管三方积极性,实现本科教学激励到位

39.进一步完善校院管理体制,实现教学管理重心下移。

    实行学院经费和学院的办学效益、学生授位率与就业率、对学校的贡献“三挂钩”政策。

    教学经费的分配充分考虑各学院学生人数和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对授位率与就业率等办学指标在全校排名前20%的学院实行奖励政策。

40.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目标责任制,加强学院教学目标考核。

    学校在每年十一月,由校领导为组长组成若干教学检查小组,对学院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按照年初和学校签订的目标,对学院进行综合评价。检查组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督导组专家和特邀部分专家组成。

    对于检查和评估中不合格的学院,学校将在下一年度的预算经费中扣除15%;对于检查和评估中优秀的学院,学校将用专项费按照学院预算经费的15%进行奖励。 

41.进一步加大优秀教师和优秀教学成果的奖励力度。

    继续实行两年一评的本科教学优秀奖评选制度,对获奖者给予明确的政策倾斜。凡获得本科教学优秀一等奖的教师可直接进入“214人才”的第二层次教学岗。

    对于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优秀教材奖、国家教学名师奖等国家级奖项,学校继续实行奖金配套奖励制度。

42.推行学年学业优秀证书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学生学习奖励机制。

    每学年所修课程平均学分绩点达到或超过3.6,修读课程总学分达到或超过45学分的学生,可获得学校颁发的“学年学业优秀学生证书”,可以优先评定学生综合奖学金。

    凡品德良好、在校期间未违反过校纪、取得毕业资格且所有课程平均学分绩点达到或超过3.6,且符合 CET-4统考成绩优秀、CET-6统考成绩合格、TOFEL成绩630分以上、GRE成绩1300+4.5分以上或IELTS成绩7分及以上条件之一的学生,可获得学校颁发的“学业优秀毕业生证书”。三次获得“学年学业优秀学生证书”的学生,毕业时学校授予“学业优秀毕业生证书”。

    在全国大学英语、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专业竞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成果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等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可获得学业优秀专项奖学金。

43.以强化学业成绩的管理功能为导向,切实形成优良的班风和学风。

    在免试研究生推荐、各类优秀学生评选、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等工作中,强化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和管理功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

    原则上,在本专业学业成绩排名前45%的学生,方可取得各类奖学金的评选资格;班级以上学生干部的候选人,其专业学业成绩排名应在本专业的前30%。

    在第一、二学年本专业学业成绩排名前3%的学生,可取得滚动进入“四川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候选资格。

    在本专业学业成绩排名前15%的学生,才能取得免试研究生推荐资格。基地班和“四川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学业成绩排名前60%的方可取得免试研究生推荐资格。

44.积极推进考试制度改革,完善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

    学生考试课程的成绩一般应由日常考勤、平时考核(含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平时测验、实习报告或调查报告等)、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四个方面综合评定。

    考试和考查课程的成绩由原来采用的按原始分和绝对成绩评定的百分制或九级制记分,逐步向按标准分和相对成绩评定的百分制或九级制记分过渡。

45.积极推行各类课程免修制,努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通过专门的程序获得免修资格,并取得该门课程学分。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取得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证书,或TOFEL成绩在550,或GRE成绩在1200+4,或IELTS成绩在5.5以上者,可申请大学英语课程(一)、(二)、(三)、(四)免修,其成绩以四级成绩或TOFELGREIELTS折算后的成绩记载。学生通过选修高级英语课程,强化其英语能力。

46.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督查和评估体系。

    学校成立四川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督查和评估委员会及办公室,加强教学指导委员、教学督导员和学生教学联络员等教学“三员制”建设,促进教学评估工作日常化和规范化。

    进一步完善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学生教师评管相结合,自我评价、单位评价、专家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其中,全校开设的课程90%以上接受网上评价,学生评教参与率达90%以上。

47. 切实加强教学质量督查和评估信息反馈,努力发挥其教学管理功能。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人事部门以及各学院都要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督查和评估结果。

    学校严格执行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包括“214”人才第一、二层次人才给本科生上课制度,继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与岗位和职称评聘挂钩制度。

    学校严格实行教学责任追究制度,严肃处理各类教学事故,在教学过程管理中体现奖惩结合、分级负责的原则。

48.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继续实行教学三检查制度和领导干部听课制。

    每学期要做好开学前教学准备工作和开学初教学秩序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检查。定期教学检查中,学校检查参加人员应当包括校领导、相关部处领导、各学院和教务处人员。

    坚持听课制度。校级领导每学期听课至少2学时;学院和各部处领导每月听课至少1学时;主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教务处和学生处领导、主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院领导每月听课至少2学时。每学期公布一次干部听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