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组织机构

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传统实验教学体系条块性明显,某些改革的方案只针对局部而非整体;注重对学生进行规范化训练,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知识的条理性而将基础与临床教学割裂开来;依附于理论课程,仅限于简单验证,体现不出实践性教学自身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从观念上把培养口腔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为根本目的的实验教学体系作为系统工程设计实施,把握一个中心,以“321”即“三个模块、两个系列、一个平台”实验室建设为根本,整合五种要素,实现三种关系的相互促进,最终使实验教学成为“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基础、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开放式孵育站。
一、一个中心的把握——即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以疾病为主线,建立全局观念,构建多维的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合理设置实验项目,精心打造实验方案,充分体现基础性、实用性、时代性、创新性,分层次、模块化、渐进式地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注重从验证式教学模式向探究式教学模式过渡,由灌输式教学法向诱导式再到自主式教学法的转变,从学生被动的被灌输到诱导学生学习,再到学生能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各种形式和层次的实验课教学,以及实验室资源、时间和空间以及实验内容和项目的开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积极性,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自由发挥的余地,体现了因材施教、分层次培养的原则。
 二、“321” 六大实验室群的建设——强化素质教育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机能学实验室三个模块的建设,将其充分渗透进入仿真人头模基础实验室、基础技能实验室两个系列中,并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接,共同支撑基础创新实验室平台
1.素质教育实验室
以综合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口腔医学基础实验教学陈列室建于2001年,是国内规模最大、展品最丰富的口腔实验教学展室,陈列有学院最早的显微镜,30年代的手塑泥人和蜡像病例,1946年学生所作三叉神经分布图;30到50年代毕业论文,口腔设备等,这些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文字图片及实物,展现了口腔医学院悠久的历史。置身于林则厅,触摸中国口腔医学之父——林则博士(Ashely W. Lindsay ,1884-1968)所用过的办公桌椅,徜徉于著名校友和历届毕业生走廊,凝视华西师生作品和各种奖励,都会升腾出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和历史的凝重感,是颇具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块。(附件7:学生素质教育实验报告)
则厅
杰出毕业生走廊
历届毕业生走廊
30年代的手塑泥人、蜡像病例陈列室
素质教育室
素质成果室
2.形态学实验室
    以形态学实验为主的数码形态学实验室配备多媒体教学系统,学生和教师的显微内容可全部共享,也可针对局部提问,还可进行标准化考试;真正实现形态学教学的适时、互动。本模块内设计包含了口腔组织学实验,口腔病理学实验、口腔解剖学实验、口腔微生物学实验、口腔放射诊断学实验。
数码形态学实验室
3.机能学实验室
    以口腔机能学实验为主的机能学实验室包含融汇了口腔生物学,口腔生理学,口腔生物力学,口腔生物化学和口腔分子生物学实验。从牙、颌、骨到颞下颌关节的生理病理机制,龋病、牙周病、口腔颌面部感染性疾病的病理机制,软硬组织的受力与牙合改建机制等设计以综合性,创新性为主的实验。扩展学生认识疾病的系统性和知识之间的连续性。
生物力学实验室
口腔分子生物学室
4.仿真人头模基础实验室 
以多媒体仿真人头模型为基础,模拟在临床条件下,进行专业基础操作训练的实验。学生的实验结果直接通过本实验室的专用软件进行客观评估打分。
仿真人头模基础实验室
测评室
5.基础技能实验室
    实验室与国际著名的牙科公司进行合作,共同建设实验室是实验教学中心发展壮大的又一有效途径。2005年,本中心与美国登士柏牙科器材有限公司合作,公司出资200余万元购买主要实验仪器设备,建成了亚洲迄今为止,培养学生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以口腔缺损修复和功能重建为主的基础技能实验室。
与美国登士柏牙科器材有限公司签约仪式
基础技能实验室
6.基础创新实验室
    有意识的将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与位于本院的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集中在同一场所内,形成紧密衔接的空间对接关系,使重点实验室的基础实验室如硬组织室、免疫室、细菌培养室、细胞培养室和生物力学室有意识设计为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教学实验中心的基础实验创新性平台,形成了教研相辅的良好教学实验环境。
细菌培养室
硬组织室
三、五种要素的整合——
1.多层次的实验项目。
1.1  针对不同学生层次,各级平台安排侧重点有所不同(见表1),
表1 不同层次学生“321”实验比例划分
 
八年制
七年制
五年制
四年制
三个模块实验比例
30
33
35
25.5
二个系列实验比例
55
57
60
70
一个平台实验比例
15
10
5
4.5
 
 
1.2 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名称及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所占比例
由于医学的学科特点,实验项目素质教育、形态学、机能学三个模块综合性实验占60.9%,设计性实验约占31.6%,演示验证性实验约占7.5%,仿头模专业基础实验、口腔基础技能实验两个系列综合性实验占93.7%,设计性实验约占3.8%,演示验证性实验约占2.5%,创新平台则以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构成。见表2。
表2  “321”六大实验群各层次实验比例
 
综合性实验比例
设计性实验比例
创新性实验比例
其它实验比例
三个模块
60.9
31.6
——
7.5
二个系列
93.7
3.8
——
2.5
一个平台
——
54.1
45.9
——
 
安排实验室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引导学生以疾病为主线,根据对疾病的认知过程,在同一层次从多个角度共同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治疗方法,而不是单纯以治疗形式划分实验内容,扎实培养学生掌握“三基”(基础实验知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与基本实验方法)的同时,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及自主命题等实验,奠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式,加强学生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2、数字式的教学手段
包括素质教育模块触摸式信息界面、形态学模块数码互动实验室、机能学模块的虚拟化设备、基础技能两个系列的多媒体仿真人头模、激光数码评价系统等等,都是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实现途径。
3、灵活性的教学方式
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包括情景式教学法、角色转换法、主题式研究性学习法、改良PBL教学法等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方法。
4、无处不在的实验场所
实验地点、实验时间不局限于固定的实验室、固定的教学时间,通过实验室开放、实验室人文环境的建设、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林则杯”基础创新实验技能比赛、社会实践、临床见习等方式,使实验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5、多元化的考核方法
除常规的理论考核与实验操作考核等方法,中心还积极推行在上述情景式教学法、角色转换法、主题式研究性学习法、改良PBL教学法等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考核,通过考核方法的正确导向,达到了使学生注重全面素质提升的目的,颇受学生欢迎。
四、三种关系的促进——
1、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科研与教学形成一种互为基础的源流关系,共生关系,教学为科研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最重要的人才资源;而科研又为更高层次的教学提供了保证,科研获得的新知识、新技术,又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和手段,成为人才培养的知识源,形成良性循环。具体表现如下:
1.1实现了科研教学双赢的局面。以前学生对科研一直有种神秘感,总认为科研必定高深莫测,但当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实践导师们申报的课题时,他们逐步懂得了科研的意义和方法。如一方面很多数据的获得就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实现,而让学生参与科研数据的获取,既体会了科研过程,又理解了科研的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科研的目的。
1.2开设新课程。我院目前开设的生物力学、微生物学、牙合学、种植学等系列理论及实验课程都是从最初的课题组、科学研究群体逐步发展到课程组、教研室的,这些课程也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生物力学、口腔材料学、种植学课程均为此获国家级及省级教学成果奖,为培养全面素质的精英人才搭建起良好的平台。
“理工医结合,创建口腔生物力学学科,培养高质量口腔医学人才”国家级获奖证书
“开创我国理工医综合性口腔材料学新学科”国家级获奖证书
1.3实验教学内容的丰富与更新。到目前为止,我院已分离鉴定口腔细菌临床株100多种,建立了国内最大的国人口腔细菌库,带动了国内整个口腔微生物实验水平的提升。通过中心教师申报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我国成人根管形态特点与根管治疗质量及疗效关系的研究》,国人根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结论如下颌侧切牙的双根管的发生率等已及时补充进入口腔解剖学实验及相关基础技能实验中。在中心教师获得的卫生部临床科学重点项目《牙髓根尖周病现代诊治技术的应用及诊疗评估系统的建立》工作基础上,主持制定了全国《根管治疗质量控制标准和疗效评估体系》也及时引入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以形态学和机能学知识为根本,目标明确地掌握基础技能并作为实验操作能力的评价标准。
1.4 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教材、参考书,写入全国统编教材,如我院教师编写的《口腔生态学》、《口腔分子生物学》、《口腔生物材料学》等都结合了科学研究的最新内容并增加了相关实验项目。
1.5研究的实验装置和原理经简化变为本科教学实验,如开展的猪颌基础技能实验;口腔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实验;口腔生理学的咬颌力测试实验等。
1.6本科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作为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中“创新平台”重要内容的口腔医学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既是科研实验基地,又承担着本科教学的任务,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7中心教师还结合了目前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内容,为学生开设的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为本科教学早期接触科研导师制、学生科学实践、撰写发表论文提供支持。
 
2、教学与应用相结合
在实验教学中注重与社会应用实践结合。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实验室教学与有着同样目的的其它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有效的结合,达到了相辅相成的目的。
2.1 社会实践——专业学习的早期阶段以社会实践及每年9.20组织学生参加爱牙日活动,分别到公园、社区对市民进行义务咨询和检查。使学生们强化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又将理论用于实践,学生们反映受益非浅。指导学生分别到城市和农村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进行口腔流行病学检查自行设计调查方案和内容,近三年检查人数1900人,受教育中小学生达到3000人。要求写出调查报告,建立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对其进行科研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窝沟封闭是临床应用最广的预防窝沟龋的方法。除了在实验室用离体牙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外,还联系了小学,到学校为小学生免费作窝沟封闭,学生到双流白家中学、彭镇中学、九江中学使用国际先进早期龋定量诊断方法QLF(定量光激发荧光技术)进行龋病检查,既让受检者从中受益,也让我们的学生得到了实际操作的机会。
2.2 临床见习与假期临床实践——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通过临床见习或利用假期为学生提供临床学习的场所和机会,学生虽不能亲自操作,但经过简单培训,可以胜任接待患者、口腔卫生宣教、调制材料等工作,既减轻了临床医生的工作压力,又可以对口腔临床诊治病人的方式和过程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是实验教学的前奏和延伸。
2.3林则杯”基础实验竞赛――所有口腔医学、口腔修复工艺学专业的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林则杯比赛。大赛于每年3月进行,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比赛,进入专业学习的学生可按规定完成牙齿的雕刻,洞型、义齿的制作,没有进入专业学习的学生可通过想象用橡皮泥制作出各种各样的作品,学生所表现的创新精神和操作能力往往出人意料,对其他学生也是良好的启示。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指导教师通过课前讲解、现场指导、课后总结点评以及启发学生参与讨论,帮助学生沟通所学理论与实验的关系,领会每个实验的设计思想和目的,起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理解实验课教学既是知识传授的手段,也是从理论到实践的知行统一的过程,医学是实践科学,口腔医学更是如此。通过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的孵化,学生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的认识,同时还反过来提升了理论,如在“猪颌上的基础训练”实验过程中,教师和同学们发现按照原有教程上介绍的数据去解剖猪颌却经常无法找到相关的解剖结构,针对该问题,老师和同学们按照循证医学的观点,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契机,申请了“离体猪第一恒磨牙的解剖学研究”的研究项目,共同设计了实验方案,实验结论将用来修订教程中的有关理论。